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1865|回复: 34

[讨论] M硬度与碳含量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08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9-7-29 21: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各位 淬火M的硬度在含碳量多少可以达到峰值?据我了解在0.6%时其硬度达到峰值 在>此值时硬度反而会降低 其原因是残奥增多降低了硬度。求证下这个含量是不是0.6%?M硬度主要取决于碳的含量,那么合金元素主要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呢?

签到天数: 328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7-29 22: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29 23: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热火 的帖子

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性的问题.那就是钢的含碳量不等同于M的含碳量.

签到天数: 108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3: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搬运工 的帖子

是这个道理 没有表达清楚 那这二者间有什么关系吗?(换算关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12: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某个特定的钢,含碳量大致在0.65-0.75c%之间能获得最大硬度,不同的冷速和晶粒度对硬度存在影响。
常规的合金元素对淬透性影响大,对淬硬性影响不大。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所以因为 + 10 有效答疑!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272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7-30 13: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合金元素主要是提高淬透性、红硬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0 15: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含碳量不同的钢,它的碳当量的表达式不相同的。合金元素对钢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有的元素可以改善钢的加工性能(P);几乎所有溶入基体的合金元素都能提高钢的淬透性;有的能提高强度(包括高温强度);有的能使高温组织保持到室温。等等!!!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9-7-31 0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热火 的帖子

“淬火M的硬度在含碳量多少可以达到峰值?据我了解在0.6%时其硬度达到峰值”
确实有这一说法,并且因为决定淬火马氏体硬度的也只是固溶于马氏体中的碳,所以才有3楼高工的提示。所以也就有钢的硬度未必是淬火马氏体的硬度的结论,其一加热时钢中的碳未必全部溶入奥氏体中(如有未溶碳化物时),其二冷却时未必得到全部马氏体(如有残奥等非马氏体组织伴生时),其三有二次硬化现象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7-31 10: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热火 于 2009-7-29 21:56 发表
各位 淬火M的硬度在含碳量多少可以达到峰值?据我了解在0.6%时其硬度达到峰值 在>此值时硬度反而会降低 其原因是残奥增多降低了硬度。求证下这个含量是不是0.6%?M硬度主要取决于碳的含量,那么合金元素主要起到哪些 ...
我也认为马氏体其熔碳量达到0.6%时,其硬度达到峰值。这是一个实验数据和理论概念。但实际应用中,就轴承钢而言,当马氏体溶碳量为0.6%时是针状马氏体,硬度较高脆性大,工件应力大易开裂,韧性差。而熔碳量低于0.6%时为大部隐晶马氏体,保留大量的未熔碳化物,其特点硬度高,应力小,变形小,韧性好。

签到天数: 108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10: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renbenfg 的帖子

论证的很有道理! 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多数渗碳件其最后扩散时用的碳势基本没有低于0.6%的 多数在0.8%左右。当然其工件表面的碳含量肯定达不到设定的碳势 那么怎么能推算出工件表面渗层的实际碳含量呢?这是上次求证过的一个话题了 大家也给予了很多建议:最有效的就是剥层分析了 我在想能否通过实验找出一个设定碳势与表面实际碳含量间的关系 从而对于工艺的制定提供指导呢。

签到天数: 36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8-1 23: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热火 的帖子

合金元素主要是提高淬透性和组织奥氏体晶粒长大

签到天数: 36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8-1 23: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高德彬 的帖子

不好意思我在修正一下是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不是“组织”

签到天数: 15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09-8-2 07: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热火 的帖子

我在想能否通过实验找出一个设定碳势与表面实际碳含量间的关系 从而对于工艺的制定提供指导呢。
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如果找出这个关系,对工艺的指导性的确很大,但影响因素太多,共同努力吧!

签到天数: 108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09-8-2 1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我觉得以下几方面:Me的种类及含量、自身的碳含量、气氛的CO含量 是否还有其他的?大家探讨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8-4 16:4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钢中的含碳量与马氏体硬度问题

正如3#楼搬运工所讲,钢中的含碳量与钢件淬火后的马氏体含碳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平常所说的钢的淬火硬度主要是淬火后的马氏体硬度(当然这种情况应不包括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硬度),马氏体硬度主要取决于奥氏体化时奥氏体晶格内的实际溶碳量。所以,不少文献介绍钢的含碳量达到0.6~0.65%时,淬火后就能达到最高硬度(64HRC左右)。其实,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即钢加热后经充分奥氏体化,钢中的所有碳全部以游离的原子态溶入奥氏体晶格中,再经理想的淬火(马氏体转变彻底,几乎没有残奥)后形成马氏体,也就是说钢中的碳全部变成了马氏体中的碳,此时钢的基体中不再有碳化物(或渗碳体)形态的碳存在,也正是此时,马氏体的过饱和度是最为合理的(可以这样认为),马氏体硬度就是基体硬度!
   为什么当含碳量继续提高时,硬度不再上升甚至会下降呢?这时因为:当钢中含碳量较高时,如经充分的奥氏体化,则奥氏体中溶入了过多的碳,使其马氏体转变点(Ms)大大降低,甚至降到零下某一温度,这就使得淬火时马氏体转变不能进行彻底,从而残留了不同程度的奥氏体,而奥氏体是软而粘的相,此时所检测的硬度就不是马氏体的硬度,而是马氏体和残奥混合形成的基体硬度,其综合效果就要看二者的比例了。
   当钢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合金元素时,钢经奥氏体化后,基体中会存在一定数量的未溶碳化物,淬火后的组织可能是马氏体+残奥+未溶碳化物,此时所检测的硬度应是多相混合组织组成的基体硬度,而不是马氏体硬度。

签到天数: 276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9-8-4 17: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热火 的帖子

这种说法在有些书上有。但我觉得不准确:我们都知道淬火M是C在α铁中的过饱和相。在0.6%左右时其达到最大,此时淬火M硬度也最高。随C量的增加,C在淬火过程中会析出,形成碳化物,同时象15楼所说形成残奥,但淬火M硬度并没有改变,而随残奥的增加,整体硬度开始下降,随C量的增加,碳化物的增多,整体硬度硬度又会提高,最后会超过淬火M的最高硬度。合金元素主要起到提高淬透性,形成碳化物及改变C曲线的作用。

签到天数: 49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8-4 17: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疑问:对于高碳钢(C含量大于等于0.6%),如果使其完全奥氏体化,即C以游离原子态形式存在。在足够快的冷却速度下,保证形成马氏体(即奥氏体中碳含量高的话,Ms点下降,而我们也满足其转变温度在其实际Ms点以下)。当然这样的产品应该是不能用了,现在纯粹是做个实验,实验的目地就是满足高碳马氏体的形成。
大家认为这样的马氏体它的硬度如何?

签到天数: 108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9: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即使能够理想化的全转变其硬度也不会有所上升,因为其硬度已经是高碳马氏体的基体硬度的峰值。就像一块金子硬度与一堆金子的硬度一样,不会因为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8-4 19: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16#楼

你能告诉我α相的饱和含碳量吗?

签到天数: 51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9-8-4 19: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设定的碳势和工件表面所得到的碳势是有一定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7 20:03 , Processed in 0.0613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