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2666|回复: 24

[讨论] 17CrNiMo6风电齿轮渗碳淬火工艺的制定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9-18 21: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17CrNiMo6
合金系数:1.1
预处理:正火+调质
热处理渗碳淬火使用设备,爱协林3m井式气体渗碳炉. 装炉量40件(每件300多kg)
热处理渗碳淬火技术要求:实物热后经喷丸、打磨表面。硬度59--63HRC
                                          有效硬化层2.4--2.8 (磨齿后,热前公法线留磨量70sm)
                                          碳化物级别:小于或等于2级、碳化物最大长度小于0.02mm,
                                          残奥:小于等于2级,
                                          渗碳层马氏体:小于等于3级,
                                          表面非马组织厚度: 小于0.02mm
各位可以放开思路,尽量保证表面硬度和组织要求,变形情况不用过分的考虑。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9-18 21: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组织要求很严,可以考虑采用渗碳缓冷,再加热淬火工艺。渗层较厚,渗碳温度可以用到940℃。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22: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的帖子

渗层比这个厚的我们也做过,最厚到5.6mm(硬度法),不过材料是20CrNi2MoA的,合金系数0.98。而对于17CrNiMo6我们担心的是硬度和马氏体级别,其次是碳化物和残奥,另外设计方要求表面碳浓度在0.65-0.80%之间。齿轮从设计到退役跟踪20年。成品硬度低于58.5判废。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47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12-15 0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度比较大。马氏体级别较难达到。可采用缓冷后两次高回,重新加热淬火,控制淬火温度810度。160度回火两次,第一次降到室温后在回火。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感谢参与!比较复杂的工艺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12-16 16: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流风 的帖子

一次回火就可以了.多次高温回火对表面非M 影响比较大.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16 1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是比较复杂的热处理工艺啊?
我们基本天天都做有类似的东西,检验标准和这个差不多,有些东西还要求剥层碳浓度在0.75~1.05%的要求呢。只是感觉层深的公差范围有点小了,批量生产估计还可以,要不是批量生产的话还是有点难度。

工艺:650*2h(装炉量较大,分段升温)+850*2h+920*(23h+11h)(23h:C%=1.1~1.2;11h:C%=0.7~0.8)降700左右空冷
650~680*xh(参考,具体时间x根据有效厚度决定)空冷
650*2h+820*yh(y根据尺寸定)淬油
210~230回火zh
风电产品现在好像比较火噢,使用状况比较恶劣,请问下楼主是什么地区的风电制造商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20 贡献值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20 + 10 有效答疑!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16 19: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再说一句,楼主的留磨量似乎好像是有那么一点点大了,这样增加了磨齿工时了,不利于成本控制
还有就是不知道为何预处理要用正火加调质
正火加高回不能满足你们的要求嘛

还有一句,此材料如果使用二次淬火的话更能发挥其作用,材料工作者不正是为了让材料最大限度的使用其性能嘛

[ 本帖最后由 origin7 于 2008-12-16 19:33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2-16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说说二次淬火的方法!越具体越好!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16 2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guidou_114 的帖子

具体其实就是降700空冷的那个过程变为降840~850淬火
性能会有明显的提升
但是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是:两次的淬火必然会带来公法线涨大量较大(特别是圈类),增加开裂倾向,变形量较大等不利因素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12-16 21: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origin7 的帖子

他的技术要求里对M的要求级别,也就只有用二次淬火才能做到而且保证性能,呵呵。楼主应该是在找试制工艺,试生产一般都是这么大的磨量的。
实际上他这个产品没有必要两段预加热,直接650保温了就可以上了。很好的工艺。

签到天数: 47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12-16 21: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正在试二次淬火法,登有结果再说。并且我认为两次回火不应该影响表面非马。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16 22: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stigershu 的帖子

前面的我赞同,但是不赞同你的“实际上他这个产品没有必要两段预加热,直接650保温了就可以上了。很好的工艺。”
其实很有必然,3m的渗碳炉,多大啊,而一般温度以顶控温度为准,若是直接升温,靠近热源的地方兴许基本到温了,但是中心位置温度还非常低,这个温场可以定下几个参数以后用软件模拟出来。还有,3m井式渗碳炉,大啊,碳势的建立一般都比较慢,若是在650保温时可往里通入氮气排气,还可以适当滴入少量甲醇,有利于后期碳势建立。
个人观点而已。其实也是我们的经验。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sdust + 5 感谢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12-16 23: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origin7 的帖子

不清楚楼主的齿轮具体尺寸,我所接触到的一个型号,虽然其直径大,但是有效尺寸并不大。650*2H完全能心部到温了,当然从建立碳势方面考虑,第二段保温可选,其实一般井式炉开始通富化介质建碳势的温度一般要早些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7 21: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stigershu 的帖子


诚谢斑竹“抛囊”!
这个帖子被埋好久了,我寻思要发霉了!不果我们不是专门做风电产品的,只是承制方而已!做了几百件了,不过工艺确实是经两段预热后再升渗碳温度进行强渗的,强渗时间30多个小时,扩散10多个小时!为保证M和碳化物级别,我们是采用二次淬火。结果还算理想!另外最后一次淬火前有较长时间的球化阶段!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10 感谢反馈相关实际信息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12-17 22: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赤槐 的帖子

用的球化?那挺下本钱的啦,看来我得和我朋友好好说说了,他们连高温回火都想要省。呵呵。
我想请教下,经过这么处理,你表面非M有检测实际深度是多少吗?还有变形情况。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8 18: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stigershu 的帖子

两丝左右!以随炉圆柱试样为准!
变形比较匀称,事先顾及到锥度情况!热后测量上下端面齿顶圆涨大和公法线增大都很统一,公法线增大了50~70丝,毕竟淬了两次火!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8 收起 理由
stigershu + 8 感谢反馈实际信息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8-12-18 21: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赤槐 的帖子

想问一下你们产品的具体尺寸
不知能否告知

签到天数: 360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08-12-19 08: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origin7 的帖子

渗碳工艺时间好像不对哦,基本上是要靠表面碳浓度控制,否则金相组织会不合格,对马氏体而言,主要是晶粒度,淬火温度。如果是井式炉,更难做了

签到天数: 47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8-12-19 16: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硬化层检验标准HV1?HV5?HV3?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8-12-19 18: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viphxing 的帖子

论坛内提供的工艺里,对时间都是一个估计值,希望大家仅仅用作参考,不同设备、不同产品形状、不同渗剂、不同装炉量其相同渗碳层指标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也是一般的专业书籍中从不出现工艺时间的原因。呵呵,仅作参考,不作判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9 11:41 , Processed in 0.0593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