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2576|回复: 41

[求助] 请问这是什么组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6 10: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西渡高速钢 发表于 2012-12-5 14:54
首先,我们得假定某一钢种,即所有其它条件相同,仅淬火时因冷却条件的不同,而分别主要获得马氏体组 ...

真的越来越模糊了。因为原来做金相时没怎么要求严格区分过贝氏体。我的问题是是不是有可能,由于冷速不够,导致先析出了碳,就不能形成(因为碳不符合标准了)马氏体,只能是贝氏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12-6 13: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的判别与形成机理,从大家的跟帖可以看出,观点各不相同。这不仅是论坛里有争议,就是全国材料学者们也存在争议,不仅国内有争议,就是整个地球的材料学者间也有争议。所以,你的“模糊”,只能说明我的观点与你之前的认识存在差异,你在接受和抵制我的观点之间徘徊而已。这不奇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对学说的再思考过程。
    下面,我试着马氏体和贝氏体的形成机理,再一次补充我的观点,希望你及广大坛友积极探讨:
    马氏体是奥氏体固溶了C和其它合金元素的晶体结构形成的一种保留体,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的差别在哪?在于温度的高低,或者说是组成原子的动能的高低,或者在形状上奥氏体晶粒总体呈较大的球形而马氏体晶粒呈细长的针形,但它们相同之处是每一个晶胞都是面心立方结构,每一面心立方晶胞中固溶的C原子数量一致。观察金相前,因C的固溶状态,被晶胞保护着,难被腐蚀(氧化),故色泽较浅。但我们说,C的固溶不是100%的,总是有微量的析出,故二者色泽依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马氏体形成时,因外界温度的急剧下降,原材料内大量的奥氏体晶粒内,各自不同部位纷纷形核,形核数量较多并且生长速度极快,由于原子动能因温度剧降而降低,马氏体针形生长速度远大于C原子的析出能力,导致固溶的C原子几乎全部固溶于原晶胞之内。但我们说,虽然马氏体针形晶粒度生长速度非常快,但也是有一个时间过程的,在马氏体生长过程中,其生长方向由于已经转变的部分原子或晶胞释放出原有的动能,而影响其尾端转变后晶胞的温度(或动能),同时细微增加了原被固溶的C原子的动能,故一般马氏体针形尖端的C原子会出现部分的析出,或单个游离态或与其周边的合金原子结成极细微渗碳体(碳化物)等形式存在着,在金相中反映出尖端容易被腐蚀而色泽深一点。由于马氏体形成后,需要占据更大的空间,未来得及转变的奥氏体空间被挤压,而他们要继续转变成马氏体,则同样需要更大的空间,若空间不容许,要么转变后马氏体针形之间形成较大的内应力,否则只能依然保持原晶胞状态,只是原晶粒已经被纷纷形成的马氏体割裂,形成所谓的“残余奥氏体”。
    贝氏体形成时,温度下降很快,但冷速不及马氏体时的冷速,原奥氏体晶粒内形核了,但形核数量相对少了,其生长速度比马氏体慢了,但从空间上,一个贝氏体形核并生长过程中,空间更宽裕了,故贝氏体从形态上看,比马氏体粗壮而长了,同时,由于冷速比马氏体慢,奥氏体转变成类似马氏体的晶粒形状之时,依然有一定的动能在晶胞空间里跑动,即所谓的析出现象出现,形成游离的C或渗碳体,故贝氏体形成后,虽然未回火,但从金相上,可以观察其晶粒形核的起始端和其尾端(尖端),总体整个形态容易被腐蚀观察,同上同理,同时形成残余奥氏体。
    至于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之间,我在这里不再描述二者差别。
    接下来,我想根据上述理论,来解释为何同样的钢种(T12),选择较高的淬火温度,会得到主要为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组织,而较低(正常)淬火温度,用同样的冷却手段能得到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
    正常奥氏体化后的工件,急速冷却后,材料内热量被冷却液夺走,奥氏体晶粒温度马上降低Ms温度一下,获得马氏体转变能,形核数量多,虽然生长速度快,但前方相互阻挡也快,故马氏体针形多、细而短。整体获得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当较高温度奥氏体化后,材料内奥氏体晶粒度不仅成比较大的球形,且拥有更多的热能。当工件同样冷却,但奥氏体晶粒本身的热量一时半会不能快速带走,在Ms点以上发生转变,形核数量少,转变空间富裕,故贝氏体针形或竹叶形数量较少,但粗壮而较长,并伴有C的析出成游离C或渗碳体形式存在,金相中容易腐蚀显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6 16: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不是很懂,一点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3 13: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针状马氏体,做的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3 13: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霜 发表于 2012-11-29 18:00
有点带脊的马氏体,你可以从穿晶或夹角试试,看判断的出来不。但是下贝氏体和针状马氏体一直都有点不好区分 ...

清霜大哥,是不是带脊的就是马氏体?跟腐蚀有关系吗?会不会本来是马氏体但由于腐蚀不好而没有脊?另,怎么判断穿晶和夹角呢?一直困惑中,谢谢解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3 13: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om 于 2012-12-3 13:53 编辑

这个材料正常淬火温度为800℃左右,1100℃淬火,目的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4 22: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工女将 发表于 2012-11-30 10:14
给你们发张照片参考一下,
我感觉是:残余奥氏体+马氏体+下贝氏体

版主,你好!组织里是不是还有上B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4 2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贝氏体是中温转变的产物,在普通的淬火过程很难看到,一般在等温淬火才能看到,形状与针状马氏体非常相似,确实比较难区分。因此判定组织很多时候要借助热处理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6 01: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猪哥~做的对比试验??。。。都到这么高的温度了,没啥必要了把。。。。
我觉得是残A+M。一般我在检验站制样分别下B就是看针叶交接但不交叉,而M则可以出现;同时那最大的几片中间明显有脊;腐蚀颜色的深浅真心不好分别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6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12-5 14: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M+残奥
同意热工女将粗的是马氏体的观点,但从组织形成规律来看,粗的当先形成,不可能先形成细的下贝再等你粗的马氏体来穿越,固细的也当是M
上学时老师说贝更黑,还提到一点贝下的角度没有M规律,从这一点看18楼的倒更像有贝
记得老师好像说M的亚结构是娈晶,贝的亚结构是位错的,哪位有电镜的高人拿这个试样去分析一下,建议LZ提供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6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12-5 14: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产生下贝的组织,残奥好像没这么高的比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12-5 14: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游河边人 发表于 2012-11-30 12:19
对贝氏体的定义一直认识模糊。看了你的回帖,是不是可以认为,奥氏体中析出了C原子的快冷产物就是贝氏体。 ...

    首先,我们得假定某一钢种,即所有其它条件相同,仅淬火时因冷却条件的不同,而分别主要获得马氏体组织和贝氏体组织,我们来看贝氏体容易被腐蚀,而马氏体腐蚀相对困难一点。如果,二者经充分回火后,你再去腐蚀,二者几乎是一致的腐蚀速度。这当中,你可有体会?可有所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5 13: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5 11: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图很有争议啊,好多专家也头疼了啊。希望能有专家分析出来,等待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2 15: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针状马氏体,高碳马氏体的断面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7: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zhoutaosky 发表于 2012-12-2 15:20
应该是针状马氏体,高碳马氏体的断面状态

能否详细讲解一下,针状马氏体和下贝氏体有啥区别么,从金相组织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12-2 22: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应该是残余奥氏体、下贝氏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16: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smile_284 发表于 2012-12-6 01:30
猪哥~做的对比试验??。。。都到这么高的温度了,没啥必要了把。。。。
我觉得是残A+M。一般我在检验站制 ...

就是想区分一下,你的方法还是很不错的,多谢了啊
最近忙啥呢你?很久都没有你消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2-11-30 15: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simonwu 发表于 2012-11-30 15:31
硬度60HRC的是M,下B的是45-50HRC,下B和M本来就很像的,有些时候,只能打打显微硬度了

是的。所以说,对于上面我发的那张图片再结合你发的,就有点糊涂了,都分不清楚哪个部位是马氏体,哪个部位是下B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3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11-30 15: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情 发表于 2012-11-30 14:40
那如果再结合硬度分析,我们实际打出来的硬度都在60HRC以上。下贝氏体的硬度好像没有这么高吧

硬度60HRC的是M,下B的是45-50HRC,下B和M本来就很像的,有些时候,只能打打显微硬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9-29 17:35 , Processed in 0.0615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