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3288|回复: 17

[讨论] 轴承钢碳氮共渗处理如何降低表面无碳化物层深度;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97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5-1-16 09: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正常做出来无碳化物层在0.05~0.17mm范围;想通过工艺去降低这层的深度;探讨下如何去降低到<0.1mm;另外大家的氨通量都给到多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签到天数: 303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1-22 08: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丰东给我们的碳氮共渗件,表层无碳化物层也超了。进来学习一下。不好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2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5-1-22 21: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工艺是怎么样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86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2-8 08: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只是部分脱碳,应该是气体局部不均匀,碳势偏低造成的表面碳含量降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2-8 11: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家公司用的设备都不同,所以工艺上的设定参考意义并不大。
首先在需要知道炉子各位置的产品的无碳化物层水平,最大偏差值是多少。
如果偏差值较大,需要先减少装炉量,使偏差值缩小。
然后再讨论通过控制残氨量,CP,二氧化碳含量减小无碳化物层深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5-4-23 13: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什么设备?工艺方便说一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5-8-8 08: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lin1012866221 发表于 2025-2-8 08:05
你只是部分脱碳,应该是气体局部不均匀,碳势偏低造成的表面碳含量降低。 ...

无碳化物层指的是没有碳化物显现,并不是含碳量低,表面氨分子进入使奥氏体提高溶碳量,没有以碳化物颗粒的形式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8-8 08: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晴空予你 发表于 2025-8-8 08:08
无碳化物层指的是没有碳化物显现,并不是含碳量低,表面氨分子进入使奥氏体提高溶碳量,没有以碳化物颗粒 ...

这个要纠正一下,确实是贫碳了。光谱及剥层验证确认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5-8-8 08: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790512as 发表于 2025-8-8 08:12
这个要纠正一下,确实是贫碳了。光谱及剥层验证确认过。

我们自己做过梯度成分实验,表面的含碳量会达到1.3%左右,如果你那边做的表面含碳量减少那么对应的氮含量是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5-8-8 08: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晴空予你 发表于 2025-8-8 08:20
我们自己做过梯度成分实验,表面的含碳量会达到1.3%左右,如果你那边做的表面含碳量减少那么对应的氮含量 ...

我们的工艺标准里面有要求表面含碳量要在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8-8 09: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晴空予你 发表于 2025-8-8 08:22
我们的工艺标准里面有要求表面含碳量要在1.1-1.3%

我觉得标准制定的有点疑问,轴承钢的碳氮共渗工艺应该关注的是表面含氮量,为啥要去关注含碳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5-8-8 09: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ljjsunny 发表于 2025-8-8 09:01
我觉得标准制定的有点疑问,轴承钢的碳氮共渗工艺应该关注的是表面含氮量,为啥要去关注含碳量?
...

碳含量直接决定了耐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25-8-8 09: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ljjsunny 发表于 2025-8-8 09:01
我觉得标准制定的有点疑问,轴承钢的碳氮共渗工艺应该关注的是表面含氮量,为啥要去关注含碳量?
...

碳原子和氮原子分子体积接近,氮原子和碳原子的总含量决定奥氏体化温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8-8 09: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晴空予你 发表于 2025-8-8 09:05
碳含量直接决定了耐磨性

按你的逻辑,渗碳处理也要进行表面碳含量的检测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5-8-8 09: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晴空予你 发表于 2025-8-8 09:12
碳原子和氮原子分子体积接近,氮原子和碳原子的总含量决定奥氏体化温度 ...

咱俩可能没聊在同一频率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6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8-8 10: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晴空予你 发表于 2025-8-8 08:22
我们的工艺标准里面有要求表面含碳量要在1.1-1.3%

这个上面的金相图就是出现了贫碳(只是这个贫碳在精加工预留尺寸内也没有关系),碳含量低于材料下限碳含量了。您说您做的碳含量有1.1-1.3%,那表层颗粒状碳化物应该是显现的。我也在这块做过验证。(当然碳氮共渗如何规避碳贫的问题,参数的调整可以减少降低,是否完全可以规避需要验证。这与氨气流量及时间对产品氮含量的要求也有关。常规的按设备正常设定量应该是影响不大的)。可以加微信相互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5-8-23 09:35: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表面含碳量是测量马氏体组织里,还是连碳化物一起测量综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93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8-23 13: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可能大家说得都没有错,表面确实有脱贫碳,看下面这个图,是我以前做试验的时候收集的,表面至0.03左右是晶界氧化、表面屈氏体、脱贫碳区域,这个区域在气氛炉做碳氮共渗都是避免不了,只是深浅一点的问题。所以说表面脱贫碳确实存在。然后除了这层之后,由于存在大理的氮,降低了表面的奥氏体化温度,碳容易溶解进入奥氏体,该层最容易出现非碳化物。然后再向内部就是密集的碳化物区了。所以轴承钢碳氮共渗碳含量的峰值在次表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5,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9-8 05:53 , Processed in 0.06816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