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3818|回复: 20

[讨论] 感应淬火热处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6-23 13: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高频感应加热机的快速加热淬火过程,可以实现含碳量较低的马氏体。在这一过程中,含碳量大于0.40%的多余碳以碳化物的形式残留在基体钢中。”
请问一下这句话是否正确?

签到天数: 16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6-28 15: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jjsunny 于 2024-6-28 15:48 编辑

又不是做研究,不用去看太多这类的资料。越看越会把你搞糊涂。
就好比一般人只要记住1+1=2就可以,而不用去看《数学原理》这本书中关于1+1=2的原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6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6-26 08: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zhouhaohui 发表于 2024-6-25 18:35
谢谢大佬指导,这方面我可能还需要加强一下

不错,看来你看懂了。有时候少看点书没得错,书这东西本来就是给别人看的,很多写书的人,往往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6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24-6-25 16: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书少,感觉会被骗。钢材碳含量是个宏观均值,以0.4%中碳钢为例微观下就是(渗碳体+铁素体)+铁素体,同理高碳马氏体不能以金相论,更应该以碳含量论。那么亚温淬火,保留铁素体,形成的马氏体才是高碳才能超过0.4%,其它不一定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24-6-25 12: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句话少了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被处理材料的碳含量本身是多少?
假如是40Cr钢做表面感应淬火,即使感应速度再快,你总得也要在奥氏体中溶入0.3%以上的碳吧,否则硬度就淬不上去,那未溶的碳怎么可能还有0.4%呐?
估计这句话是被楼主断章取义了,可能想问的就是渗碳零件为什么要做表面高频淬火,而不是直接渗碳后淬火的问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6-24 08: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句在感应加热的是确实是这么回事,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dzkyx1314 发表于 2024-6-24 08:09
这个句在感应加热的是确实是这么回事,是对的。

那工艺渗碳+感应淬火有什么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6-25 07: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zhouhaohui 发表于 2024-6-24 18:01
那工艺渗碳+感应淬火有什么意义

  渗碳的目的就是表面形成高碳层,芯部保持低碳。感应淬火的目的是局部热处理。把这个两个结合到一起之后就是在局部表面形成高碳马氏体,保持高的强度和耐磨性,芯部低碳保持良好的强韧性, 其它没有感应的位置也保持良好的强韧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8:1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zkyx1314 发表于 2024-6-25 07:51
渗碳的目的就是表面形成高碳层,芯部保持低碳。感应淬火的目的是局部热处理。把这个两个结合到一起之后 ...

渗碳感应淬火表面0.4%的碳能形成高碳马氏体吗?0.4%不是中碳马氏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8:23: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zkyx1314 发表于 2024-6-25 07:51
渗碳的目的就是表面形成高碳层,芯部保持低碳。感应淬火的目的是局部热处理。把这个两个结合到一起之后 ...

渗碳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高碳马氏体,如果再感应淬火那不就成了中碳马氏体?这样理解没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71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6-25 1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zhouhaohui 发表于 2024-6-25 08:23
渗碳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高碳马氏体,如果再感应淬火那不就成了中碳马氏体?这样理解没错吧

   你发的那句话说的“可以实现”,但如果温度提高,一样能溶入更多碳,所以说呢,要结合文章的前合来。另外建议看下感应淬火的理论,里面讲的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8: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suda 发表于 2024-6-25 12:10
这句话少了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被处理材料的碳含量本身是多少?
假如是40Cr钢做表面感应淬火,即使感应速度 ...

谢谢大佬教导,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8: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dzkyx1314 发表于 2024-6-25 13:07
你发的那句话说的“可以实现”,但如果温度提高,一样能溶入更多碳,所以说呢,要结合文章的前合来。 ...

他是可以实现,不是一定是这种情况,谢谢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8: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热处理协会 发表于 2024-6-25 16:33
我读书少,感觉会被骗。钢材碳含量是个宏观均值,以0.4%中碳钢为例微观下就是(渗碳体+铁素体)+铁素体,同 ...

谢谢大佬指导,这方面我可能还需要加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4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24-6-26 08: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还是要看加热的时间和高频前的组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87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24-6-26 1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主发的这个问题到底是想表达什么,你的逻辑又是什么???无论是感应淬火还是普通淬火都是对原始的金属组织进行一个奥氏体化的固态溶解过程,按你的逻辑原始组织中非碳化物的碳经过感应淬火后变成碳化物第一次听说这种逻辑的,碳化物是钢材在钢厂液态浇注的时候形成的,无论什么淬火无非就是碳原子在不同晶胞中溶解的存在数量转变,最终形成过饱和的固溶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24-6-28 16: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句话有问题,首先,不管加热快与慢,最先奥氏体化的既不是铁素体也不是碳化物,而是二者的机械混合物-珠光体,就亚共析钢而言,这个操作不但得不到含碳量更低的马氏体,反而会增高,同时会剩下铁素体!而过共析钢马氏体碳含量至少都在0.8以上,与你所说更加不符!还有你这个语言组织是真有点没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6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6-28 1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GCr15感应淬火和常规淬火得到的组织基本一样。那句话毫无道理,并且毫无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6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4-6-28 17: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55钢感应淬火后硬度可以达到64HRC,含碳量0.4的马氏体能有这个硬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0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8: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应热处理 发表于 2024-6-28 17:24
GCr15感应淬火和常规淬火得到的组织基本一样。那句话毫无道理,并且毫无意义。

嗯嗯,看来网上的资料也不能全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7 08:19 , Processed in 0.06201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