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5529|回复: 37

[求助] 高温回火时是否有脱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09: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模具在热处理及精加工后,做去应力回火,去应力后模具不作其它加工,直接上机使用.
请教各位:去应力回火后,模具表面是否有脱碳?

评分

参与人数 2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耿建亭 + 5 我也心有疑惑
wangqinghua196 + 5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10: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讲,去应力回火的温度是在550度左右,在这个区域范围内,
模具的脱碳不是很明显,回火完成后可以直接上机使用!

[ 本帖最后由 油水混淬 于 2007-12-5 10:46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没从相关的书籍上看到回火脱碳的描写,
但一个老外这样问我,把我给难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10: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钢在加热时,表层的碳与介质(或气氛)中的氧、氢、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等发生反应,降低了表层碳浓度称为脱碳,
加热时,钢表层的铁及合金与元素与介质(或气氛)中的氧、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膜的现象称为氧化。高温(一般570度以上)工件氧化后尺寸精度和表面光亮度恶化,具有氧化膜的淬透性差的钢件易出现淬火软点。
     我想先要搞清楚这两个概念!

[ 本帖最后由 wangqinghua196 于 2007-12-5 12:0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热处理币 +11 收起 理由
混在西北 + 6 我很赞同!
wangqinghua196 + 5 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32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07-12-5 13: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模具热处理后和精加工后的去应力回火温度一般都不超过600度,在600度以下加热实际上不会产生脱碳,但会产生氧化现象,氧化的程度与回火时间及所用的设备的密封性好坏有关.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wangqinghua196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14: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钢在低温主要表现为氧化,高温主要表现为脱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5 14: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过一个老前辈讲,模具钢在650以下回火不会发生氧化,仅有点脱碳,但达不到全脱碳,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5: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650度以下不会发生氧化"----不可能吧. 有时200-300度回火后,表面就有颜色,而这颜色应该就是氧化的原因.

请问有谁知道, 碳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温度是多少? 我想知道这个结果也许就能推断什么温度下回火会产生脱碳现象.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12-15 16: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utie 于 2007-12-5 14:54 发表
我听过一个老前辈讲,模具钢在650以下回火不会发生氧化,仅有点脱碳,但达不到全脱碳,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

也许是你听错了或者老前辈说错了,应该是650一下氧化,650以上视氧化与脱碳速度产生脱碳或氧化,不妨做个工艺试验,用维氏硬度计打下硬度或者做一下金相分析就有答案了,我只做过中温的,精磨后的零件淬火后中温回火抛丸后表面组织正常无脱碳层

[ 本帖最后由 yan2000531 于 2007-12-15 16:0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22: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封性能好的设备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不能完全解除!
除非......嘿嘿!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7-12-15 23: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高温回火的范围比较宽,温度大概是在500-650之间.在600度以下,回火过程中发生氧化是有,但是脱碳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20 16: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氧化后的表现形式是不是就是脱碳呢?
我现在都有点糊涂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20 19: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面氧化之后产生的氧化物,会使得表面的理化现象出现什么变化?简单的说,硬度会高了还是低了还是没有影响?
如果是低了,虽然一般打硬度都磨掉氧化层,但是有些高合金钢不好磨(例如一些材料回火变色),那意思也就是说,高温回火后的模具,由于采用空冷的办法而导致表面被氧化,而被一些人认为是脱碳,有没有这个可能?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7-12-20 20: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脱碳不一定会氧化,但氧化一定会脱碳,只不过高温脱碳更突出,低温氧化明显一点,我一向这样理解的,如果不存在脱碳,打硬度时还要擦去表面的氧化皮吗?个人意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20 21: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rainman 于 2007-12-20 20:16 发表
脱碳不一定会氧化,但氧化一定会脱碳,只不过高温脱碳更突出,低温氧化明显一点,我一向这样理解的,如果不存在脱碳,打硬度时还要擦去表面的氧化皮吗?个人意见 ...

根据呢?Fe+CO2--FeO2+CO?  
Fe+H2O----FE(OH)2+H++O2?  Fe3C+H2O---FE(OH)2+CO?
氧化脱碳是什么元素和什么元素交换了?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7-12-20 22: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伐木向歌 于 2007-12-20 21:24 发表

根据呢?Fe+CO2--FeO2+CO?  
Fe+H2O----FE(OH)2+H++O2?  Fe3C+H2O---FE(OH)2+CO?
氧化脱碳是什么元素和什么元素交换了?

可以这样理解:氧化和脱碳都是化学过程,在金属表层被氧化的同时,表面的碳也被氧化成气体逸出,

反应如下:2(C)+O2=CO
             (C)+CO2=CO
             (C)+H2O=H2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12-22 00: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情况下,钢的氧化脱碳同时进行,当钢表面氧化速度小于碳从内层向外层扩散速度时发生脱碳,反之当氧化速度大于碳从内层向外层扩散速度时发生氧化,钢氧化同时一般伴随脱碳600度以下脱碳不明显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28 09: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提出有相当深层次的、又似乎被模糊了的问题。
     就回帖中#14楼trainman和#17yan2000531朋友的论点,扩展一下。
    1,有关资料显示,碳钢加热的脱碳(减碳,下同)临界点在550℃附近,550℃以下加热不会脱碳,550℃~A1温度区,这时组织中的Fe3C(含碳6.67%)不稳定,有脱碳现象发生,在常用有一定碳势的气氛中也阻止不了;而且碳又不容易重新回到钢中去,要复碳必须加热的AC1以上。
    2,在自然气氛中加热,此温度区间,钢表面的氧化速度要大于脱碳速度,因而看不到有脱碳现象发生。如果采用一般的保护气氛,保护了钢表面不氧化,脱碳现象就呈现出来了。
    3,不同钢号A1以下加热发生脱碳的临界点是多少?尚没有查到准确的相关资料,楼主若有兴趣就模具钢的问题深入研究一番,也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4,一般情况下,这个问题由于加热时间较短脱碳不大明显而被忽略,但在要求非常严格高碳钢细钢丝低温退火可属于一个难题。
    不对之处,请指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耿建亭 + 5 思路较宽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0: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hezj 的帖子

我比较认同楼上观点:
1)脱碳(或增碳)需在一定的温度下(也就是楼上所说的临界点),还有一定的气氛中.才能产生脱碳(或增碳)现象;

2)氧化则对温度没有特别的要求,甚至室温下也可产生氧化现象.(有些人认为:氧化则一定脱碳。我看不然).

非常感谢楼上,观点很精辟。强烈建议版主予以加分.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08-1-25 21: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字面上理解,氧化不一定脱碳,而脱碳则一定氧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7 17:26 , Processed in 0.0622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