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吕国统

[求助] 强渗和扩散的时间如何确定才合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6 1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我的产品多半是小模数,2M以下,层深不大于0.9而且是打513HV,后道工序还要磨齿磨去20丝,材料全是高CrNi的,因此在工艺设计上如何确定强渗及扩散碳势,及最重要的确定强扩比,对产品质量非常重要,打513HV与550HV,在浅层与深层渗碳上区别较大,由于时间短,稍有不慎,会出现过渡区拖得很长,而最硬的部分层深部足又被磨齿磨掉,产品实物表面硬度不够。所以,针对浅层渗碳,如何确定强扩比,请有识之士指教。

签到天数: 11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1-6 18: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amn727


    如果是这样,那么还是要控制碳浓度梯度尽量的平缓为好。也就是强渗和扩散之比用1:2或1.5:2.5为好。

签到天数: 23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1-10 22: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ya-8 于 2011-1-11 12:47 编辑

回复1#
以前实习时我看到过:井式渗碳炉,17CrNiMo6零件,渗碳层深度2.5mm, 渗碳温度920℃的渗碳工艺,强渗18h和扩散9h的比例是2 : 1。仅供参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1 08: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wya-8


    您那个比例是比较少见的,后边还有工序吧

签到天数: 5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1-1-11 09: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gong 于 2011-1-14 12:30 编辑

回复 19# tuisi-xingsan
原定工艺比较经典:具体数值略有差异,基本上都是预加热,强渗(温度最高,碳势最高),高温扩散(稍为降低一点温度及碳势),降温扩散(再降温度及碳势)目的也就是获得碳浓度梯度比较小的渗碳层.参见12楼专家阿伦aaron提出的碳浓度分布曲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1 12: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我们这样的碳浓度梯度平缓

签到天数: 18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1-11 13: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2;1或1:1的情况较多,但要根据具体的技术要求,有没有内部金相要求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1-11 16: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吕国统


    关于渗碳强渗期与扩散期时间分配的问题,请大家看看这篇文章(摘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签到天数: 53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1-1-14 12: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gong 于 2011-1-14 12:38 编辑

回复 28# 孤鸿踏雪
杨工还保存有专著呢!酒是陈的香,都92年的东西,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1)第三点条件确定,学习了!
2)温度因素容易考虑到,但这个强扩比不变的结论不太容易想到的.
3)碳势因素也会考虑,结论不点不明啊.(扩散理论容易理解)
谢谢!

签到天数: 16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1-5-4 17: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孤鸿踏雪

杨工你好,技术要求为有限硬化层在0.5mm以内的,也要分强渗和扩散吗。

签到天数: 11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5-4 18: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jixieman


    浅层的我觉得没有必要。

签到天数: 16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1-5-4 19: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周建国


    工艺渗碳880 缓冷840淬火,在降温过程中是不是已经存在扩散了

签到天数: 11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5-4 20: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jixieman


    像你这种浅层的从880度降至840度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扩散。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5 08: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孤鸿踏雪

杨工你好,技术要求为有限硬化层在0.5mm以内的,也要分强渗和扩散吗。
jixieman 发表于 2011-5-4 17:47



    这个渗层的渗碳当然没必要再分强渗和扩渗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6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渗碳工艺和材料的原始状态是分不开的,渗碳与扩散是没有固定比例的,渗碳有三个要素,比例的说法大家主要强调了时间,我认为做好渗碳工艺重要的原则是碳浓度与碳梯度及有效碳层的结合,三者关系适中是做好的强渗与扩散关系的最好工艺。

签到天数: 16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1-5-6 1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强扩比,每个单位工艺不尽相同,同一单位不同的工程师编制的工艺也不尽相同。其实很多人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及理论,正如上面讨论的每个专家的观点都不一样,做法也不同。
      其实正如邓小平说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工作中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工艺(主要是强渗淬火温度碳势),产品的材料、结构大小,设备进行制定强扩比。
      我个人认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道路最为重要,别人的成功不一定要复制但可以参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15: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指教,我知道了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1-7-4 1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1.强渗和扩散的比例是基于菲克第二定律模拟计算的,其比例取绝于你测的效硬化层的界限硬度值,当然材料、介质冷却性能等对其有一定影响,这就需根据计算和现场工艺试验进行修正,本人设计有计算软件,很适用。
2.前面说到二区和三区的碳势设定问题,原则上二区作为强渗区应采用高碳势,三区作为次强渗,应稍低一些或持平,但我亦见过很多老师采用你介绍的工艺,很难说恰当否,因热处理每个工艺员可能有自已的经验,只要最后硬度梯度曲线合适且满足技要求即可,其它其它的则需自已总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9 15:14 , Processed in 0.0574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