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5102|回复: 14

[求助] 多用炉碳氮共渗工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4 1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多用炉碳氮共渗工艺,工件大小45-50克,装炉量200-250kg,渗层0.3-0.35,回火硬度hrc59-64如何定工艺?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3-4 12: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渗层0.3-0.35mm?这样的范围太窄了,你的炉温均匀性能能达到多少?材料的成分以后批产能保证每炉都一致,每次一点变化都没有吗?
这个技术要求明显不合理,与客户沟通吧。
另外,表面硬度也不能用HRC来检,渗层太浅,只能用HRA或者HR45N检,然后换算。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0-3-4 12: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需提供产品材质   大体形貌

签到天数: 112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3-5 1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要求不合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5 10: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技术要求有些矛盾:
    渗层0.30~0.35mm,表面硬度不可能达到59~64HRC!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aaron01


    炉温控制在正负10度以内,从我们以往的经验控制在范围内是有把握的,只是产量不理想。

签到天数: 22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3-5 12: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做到的话,采用830-850C低温一段式碳氮共渗工艺比较好,碳势用到0.85%左右,产品硬化层波动会小点,但时间会长点。
其实你炉温均匀性正负10度的话,是不可能做到整炉产品所有位置硬化层都在0.05mm的公差范围内的,不信你做个九点产品硬化层检测试验试下。炉内温度最高点和最低点差20C,怎么可能把硬化层控制到这么小的范围内呢?

签到天数: 16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0-3-6 09: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疑惑这样硬化层的工件,适用于什么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6 10: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碳氮共渗层深0.30~0.35mm,表面硬度只能约定用维氏或表面洛氏测试。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6 12: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接触这个东西,不知道,学习了。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3-6 12: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357895590


    0.3--0.35mm的硬化层深度偏差是无法保证的,不用说热处理能不能保证的问题,测量系统的误差就无法保证,如单考虑处理过程,采用多用 炉处理无法保证每炉的一致性,可考虑采用网带炉处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6 16: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11#楼说的非常正确,渗层0.05mm的公差,谁能保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3-6 18: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渗碳层范围太狭窄,且渗碳层要求低硬度要求却高,这是不懂热处理的人提出的无理要求

签到天数: 108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0-3-6 18: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求真没有。呵呵 个人觉得现在的设备再怎么精确也要10丝的范围 不然很难控制。更何况你的炉温精度在正负十度。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0-3-6 21: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aaron01


    同意。并且材料成分也没说,如果是不锈钢进行真空碳氮共渗的话,还可以试试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9 07:28 , Processed in 0.0542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