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5423|回复: 13

[求助] 38CrMoAlA钢气体氮化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9-12-28 22: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38CrMoAlA钢气体氮化脆性等级容易出现3级,请教氮化什么阶段易出现脆性等级变大,怎样控制?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29 14: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
     若用纯氨渗氮,则在工艺后期必须有两小时的退氮处理。
     建议楼主添加适量的弱渗碳剂,这样的渗氮,其表面白层几乎没有脆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excellence + 5 有效答疑!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0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09-12-29 2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弱渗碳剂'不就不是氮化了吗?不是成软氮化了吗?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2: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脱氮时少量通氨气,对于42CrMo和40Cr来说脆性等级都在1  2级内,38CrMoAlA来说有时脆性达到3级,有时正常,难道是脱氮时,氨气通入的流量因操作者不同,引起的么??我看过一篇关于渗氮的文章,那里说是38CrMoAlA渗氮开始初期分解率不得低于16%脆性就不易产生,我对此有些疑惑。看到专家的解答,看来应该是退氮时引起的。感谢您的帮助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0 10: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
     随着渗氮—氮碳共渗技术的发展,采用纯氨渗氮已经愈来愈少,将传统意义上的渗氮与软氮化结合起来的方法已愈来愈普遍。
     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再讨论氮化与软氮化的界限和界定问题,只要达到顾客的技术要求就行。
     建议3#楼查看一下本版块一个“关于渗氮—氮碳共渗中的若干问题讨论”的讨论帖及一系列跟答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0 23: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软氮化究竟该怎么选择合适的载荷打硬度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2-31 09: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6#楼  zt642643856:
     测试软氮化工件表面硬度的试验力最好选用0.5kg以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1 20: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7# 大漠孤雁


后期可以适当的降低氮气,要是通的氨气后期可以可以通点氢气,降低氮浓度

签到天数: 301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0-1-1 2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氮化的脆性级别与温度以及氨气浓度有关。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4 20: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
   与氮化工件原始组织也有一定关系。

签到天数: 49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0-1-8 12: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氧-氮化”工艺,即通入气体为(氨气+二氧化碳)气体,后者比例2~5%,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化合物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外就用这样的工艺,以8小时渗氮代替64小时的氮化,用于发动机曲轴的表面处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8 13: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11#楼 两湖两广两河山
    “用‘氧-氮化’工艺,即通入气体为(氨气+二氧化碳)气体,后者比例2~5%,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化合物层。”
     “氧-氮化”所用渗剂是“氨气+二氧化碳”吗?恕我孤陋寡闻,我怎么闻所未闻。
      “通入气体为(氨气+二氧化碳)气体,后者比例2~5%,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化合物层。”有何理论或试验依据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8 13: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外就用这样的工艺,”
     请看一个资料:
     1923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发明了气体渗氮。以氨为介质的气体渗氮,在零件表面形成ε及大量γ′相组成的化合物层,这种化合物层有脆性,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容易剥落。后来出现了盐浴渗氮和盐浴氮碳共渗。为了解决盐浴氮化的公害问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了各种介质的气体氮碳共渗(技术)。
     1970年美国Ipsen公司提出的氨气加吸热式气氛(RX)的氮碳共渗(称之为Nitemper法)。
     1973年德国Aichelin公司发明了氨气加二氧化碳的氮碳共渗工艺(称为Nitroc法)。后来,发展了以NH3、N2、CO2为介质的氮基气氛氮碳共渗工艺,成为目前国外广泛应用的一种氮碳共渗方法。
一种典型的氮化气体成分为50%NH3、45%N2、5%CO2。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1-8 13: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8小时渗氮代替64小时的氮化,用于发动机曲轴的表面处理“,渗氮层深没有要求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9 05:44 , Processed in 0.05379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