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6648|回复: 40

[讨论] DC53的时效变形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07-12-15 12: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公司做了一组试验:
材质:DC53  尺寸:20*100*300
分别做以下两种工艺:
1:1030+540+540+400
2:1030+(—180)+520+520+400
出来后硬度一样。
将两快材料放置一处。每隔一星期测量尺寸,三个月后发现第一种工艺做后的时效变形小于第二种工艺。
请教:为什么第一种工艺的尺寸稳定性会更好.深冷就是为了减少残留奥氏体提高尺寸稳定性.如果是上面的情形深冷不就没什么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2热处理币 +15 收起 理由
耿建亭 + 10 实践出真知
油水混淬 + 5 感谢分享,值得探讨!!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3: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很想知道此机理。
我曾就400度稳定化回火温度问过DAIDO的大木先生,但他只说这是通过许多的实验而得出的温度,并没有说出其中机理,也许是技术保密吧。

对于楼主实验的结果,我想这并不是残余奥氏体影响的结果,毕竟对于DC53在520度以上温度回火其残奥已转变比较完全,故此先前深冷处理也就影响很小了。也许540度比520度回火尺寸稳定性更好一点(比如说应力消除多一点),但为什么最后的400度回火有利于尺寸稳定性,我也不知道,也很想知道其中这机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3: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MikeXu 的帖子

  首先非常感谢楼主把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大家共享!

我想最后的400度回火目的不是在于稳定尺寸.前面超深冷已经达到了稳定尺寸和组织的功效.
   单凭这些数据难以分析,比如你两次的材料是否一样,回火时间是否都相同,深冷的时间是多少.回火 的冷却方式如何?这其中的一系列步骤可能对整个结果都会有影响,仅这一次实验也难以证明问题的对错,

  楼主是直接的参与者,我想你的想法应该比我们这些旁观者要缺确些.
想听听楼主的高见!!:handshake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2 收起 理由
混在西北 + 2 鼓励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油水混淬 的帖子

材质是一样的.深冷的时间是保持一小时.;回火保持时间是一样的.回火冷却方式的都为风冷.
大同公司提供的资料是说为保持尺寸稳定性最好进行400度回火.所以我想400度回火最大的作用是在于此吧.至于为什么加深冷效果反到不如不加的好也正是我想请教各位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3: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atai 的帖子

你前面两次都是520回火,既然你400度回火能稳定尺寸,
那为何第一次不用400度回?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3: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油水混淬 的帖子

前面两次520是为了得到所要的硬度和消除应力.对于DC53 都是高温回火两次后加400度回火.它是一个附加的工艺.如果尺寸精度要求不高的话也不会做.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耿建亭 + 5 有效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3: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atai 的帖子

为了得到硬度应该首选540度回火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4: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油水混淬 的帖子

深冷后回火硬度曲线稍有不同要得到一样的硬度就要这样回。深冷后有回540硬度肯定不一样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4: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油水混淬 的帖子

这是大同关于DC53尺寸稳定性处理的特别要求:“高温回火后,采用400度进行稳定化回火”。
但机理是什么呢?我前面的贴子也说了“我也很知道!”

我认为对于楼主的试验应从其机理上去分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4: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对于DC53,高温回火后(58-62HRC),如不进行400度的稳定化处理,则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尺寸变形现象。”这是大同对于DC53材料特性的说明。

我不认为这与残奥的影响有太大的关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4: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冷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残奥数量,至于能否稳定残奥很少见资料中有提及,所以深冷不一定能起到稳定尺寸的作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4: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TO:atai

大同的DC53,一胜百的A88,奥伯杜瓦的SRV2,百绿的K340。这些都是相同类型钢材,你可以做对比试验,看看其尺寸变形规律是否相同。
看看这是否只是日本大同DC53固有的特性,亦或是化学成份的影响.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5: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MikeXu 的帖子

谢谢 MikeXu 的建议。我们公司做的热处理大部分是大同的材料。你说的那些材料可能暂时没机会接触到。要做这试验难度很大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5: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atai 的帖子

噢,明白!

那我建议你咨询"大同DAIDO"公司,毕竟钢厂的实验能力及研究要比较全面.
当然如有结果,望能上传帖子。-------我很渴望能明白其中机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5 收起 理由
油水混淬 + 5 找钢厂是个好办法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5: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感觉,问题出在第一个可能是材料,第2个可能是深冷的温度和工艺吧!你所能看到的温度应该是设备上所显示的温度吧!至于工件有没有到这个温度或到了多少度这还是个问号.,还有你们深冷用的是什么工艺咱也不知道.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根据你们的热处理工艺,在材料没问题的同时,做过深冷的是肯定比没做深冷稳定性要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油水混淬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zsq 的帖子

你的这个观点可与我们孙立德教授的观点恰好相反,深冷自1991年孙立德引进国内以来,在热处理界的运用已经很普遍.

   钢材在热处理工艺之后,起硬度及机械性能均大大提高,但热处理后依然有残余的以下问题。
     1,残余奥氏体。起比例大约有10%-20%,由于奥氏体很不稳定,当受到外力作用或环境温度改变时,易转变为马氏体,而奥氏体与马氏体的比容不一样,将造成材料的不规则膨胀,降低工件的尺寸精度。
     2,组织晶类粗大,材料碳化物固溶过饱和。
     3,残余内应力。热处理后的残余内应力将降低材料的疲劳强度以及其他机械性能,在应力释放过程中且易导致工件的变形。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国内许多金属材料研究者的不懈研究,深冷及超深冷处理工艺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优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混在西北 + 10 感谢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

签到天数: 140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7-12-15 18: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可以提供大同的网址:www.daido.co.jp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15 20: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了

:lol :lol 一在论坛的首页看见沈工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以为沈工对此有何高见

  不会是给个网站我们.自己去问大同公司吧:lol

签到天数: 140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07-12-15 2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意并不是提供网址给大家去询问的.只是看到大家要咨询钢材厂家的留言,就留下大同的网址.有时间了给大家上传大同的内部技术资料---关于Dc53的各种数据.内容太多,不便在这里表述.

签到天数: 22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07-12-16 12: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MikeXu 的帖子

是实验的结果,机理没有高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1-19 06:31 , Processed in 0.06374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